《Science》:纳米3D打印微电极阵列用于神经电信号检测
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,研究人员需要更灵活、更高效的工具来记录大脑中的电生理活动。然而,现有的电生理记录设备存在着定制性不足、覆盖范围有限、脆弱性和成本高昂等问题,限制了其应用范围。针对该问题,卡内基梅隆大学的Rahul P. Panat和Eric A. Yttri教授团队在《Science Advances》上发表了“CMU Array: A 3D nanoprinted, fully customizable high-density microelectrode array platform”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 3D 打印技术,可以制造高密度、可定制的微电极阵列(CMU 阵列)。与传统技术相比,CMU 阵列具有显著优势,例如:高电极密度(每平方厘米 2600 个通道)、可定制性、高机械强度和低噪声。这些优势使得 CMU 阵列能够有效地记录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电生理信号,推动神经科学研究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。
微电极阵列制造对生物3D打印的启发
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3D 纳米粒子打印的微电极阵列制造技术,通过 Aerosol Jet 打印技术制造出高度可定制的金属电极,并通过多层电路板打印技术实现信号路由。该技术可以实现高密度、高精度和高性能的微电极阵列制造,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
该研究的发现也侧面展示了 3D 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,为生物 3D 打印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。研究结果表明,3D 打印可以实现微电极阵列的高度定制化、高密度和高性能,并具有快速原型制作和低廉成本的优势。此外,3D 打印技术可以与其他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,实现多功能集成,推动个性化医疗和多模态信号采集等领域的进步。
主要内容
定制化潜力
3D纳米颗粒打印技术实现了CMU阵列的定制制备,包括可变杆高、高纵横比和灵活基底选择(如柔性聚酰亚胺)。该技术展示了从锥形尖端到复杂图案(如CMU缩写)的打印能力,并可通过六角形排列提升电极面密度。
电极信号传输
3D打印技术为高密度电极阵列提供了创新的后端连接解决方案,通过多层、多材料印刷方法实现了电信号的高效传输。该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引线空间不足的难题,还展现了在飞行中改变电路设计的灵活性,同时允许使用不同材料打印3D支架衬垫,为生物电极的构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。
功能化
3D打印阵列的功能化过程,包括去除飞溅、暴露电极尖端、进行PEDOT:PSS电镀等,证明了CMU阵列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。
电学和机械性能
3D打印探针展现了优异的电学、电化学和机械性能,其电阻率接近大块金属,阻抗在高频下显著降低,特别是在PEDOT:PSS涂层后。此外,探针在多次急性插入模拟脑组织后仍保持结构完整性和阻抗稳定性,凸显了3D打印技术的可靠性和耐用性。
大脑插入
3D打印探针成功应用于小鼠大脑插入实验,其高密度阵列插入后未造成显著组织损伤,且在麻醉小鼠中实现了无损插入,验证了探针在神经记录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神经科学研究
3D打印探针成功记录了小鼠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动作电位,波形清晰,能够分离出多个神经元的活动。记录结果显示了稳定的神经活动轨迹和高信噪比,验证了探针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。
总结
这项研究展示了使用 3D 纳米颗粒打印技术制造的新型可定制高密度微电极阵列(MEAs),称为 CMU 阵列。该技术克服了传统 MEAs 在覆盖范围、易碎性和成本方面的局限性,实现了高电极密度(2600 个通道/cm²),并具有优异的信噪比和低通道阻抗。此外,CMU 阵列具有高度的灵活性,允许进行不同的设计,包括不同的个体 shank 长度和布局。该技术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,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大规模的脑电图记录,并有望推动脑机接口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。
来源:“赛箔生物”,仅用于学术资讯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仅用于学术分享,若侵权请留言,即时删侵!
本文来自新知号自媒体,不代表商业新知观点和立场。 若有侵权嫌疑,请联系商业新知平台管理员。 联系方式:system@shangyexinzhi.com